济南白癜风医院 http://www.yunweituan.com/m/ ▲次仁拉姆在北京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(10月22日摄)。受访者供图 ▲在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里,学生们正在劳动课上编织手工品。受访者供图 6年前的一幕让次仁拉姆印象深刻:她和同事来到聂荣县一名聋哑学生家中,开展送教上门服务。孩子看到她携带的物资里放着的校服格外高兴,比画着让母亲为自己穿上校服。 “我能强烈感受到残障孩子想入学的渴望。命运对他们已经造成了不公,特殊教育就要通过爱的滋养,让他们能够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,尽可能消除残障学生融入社会的障碍,给孩子多一个人生选择。”党的二十大代表、西藏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次仁拉姆说。 年,藏北草原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建成,次仁拉姆亲历了那曲市特殊教育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的发展过程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特殊孩子在她和同事的教育帮助下,走出精彩人生路。 寻找“折翼天使” 已是高原10月,藏北草原漫长的冬天已悄然来临,雪总是偶然间会飘起来。受疫情影响,坐落在海拔米的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尚未开学,学校制定了线上教学计划,指导孩子们的学习。 那曲市特殊教育学校是那曲第一所对视障、聋哑、智力障碍等多种类型的残障儿童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,热爱教育事业的次仁拉姆是这所学校的校长。 今年47岁的次仁拉姆,从小在那曲长大,年从西藏民族学院中师班毕业后,就投身到家乡的教育事业中。 年,一次学习宣讲会上,次仁拉姆第一次了解到特殊教育。彼时,她还在那曲地区(年5月那曲完成撤地设市工作,年之前称那曲地区)安多县完全中学任教。 “做老师的,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好的教育,残障孩子也应接受教育。听完宣讲,我就觉得特殊教育这份事业很有意义,但当时那曲地区还没有这种学校,我就想着如果哪一天那曲有了特殊教育学校,我非常愿意去工作。” 年,次仁拉姆投身特殊教育事业的梦想终于实现。这年8月,那曲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成,次仁拉姆接到组织任命,来到学校担任校长。 “很多人不知道特殊教育学校的存在,学校创办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寻找学生。”次仁拉姆告诉记者,藏北草原地域辽阔,农牧民居住分散,群众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足,一些牧民家长压根儿不知道残障孩子还可以上学。 为了不让任何一个残障儿童失去受教育的机会,次仁拉姆和学校教师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走村入户,足迹遍布那曲地区周边的县区、乡镇、村居。 功夫不负有心人。最终,次仁拉姆成功招到60余名残障儿童入学。但寻找这些孩子的过程却充满艰辛。 “年的时候,我们去比如县的白嘎乡,当时有些地方还没有通柏油路,山坡特别陡,为了安全,不得不下车走一段路。路的旁边就是悬崖,往下能直直看到山底,现在想起来还有一些后怕。”次仁拉姆回忆说。 如果说路上条件的艰难是招生第一关,那么更重要的一关则是取得家长信任。“一开始,家长有很多疑虑,聋哑小孩上学,怎么沟通?盲童看不到,能学什么?”次仁拉姆说,“我就耐心解释,给家长看照片,看视频,用事实说服他们。” 其中一个家长叫觉琼,他的孙女次仁央宗和孙子洛桑次成都有智力障碍。“两个孩子几乎没有自理能力,在家里什么也做不了,他们真的可以在学校学习吗?”觉琼对孩子能去上学的事儿疑虑重重。次仁拉姆耐心地向觉琼讲解国家的政策和学校的教学方法,花了一早上时间才说服觉琼。 看到改变,更能增强信心。寒假,次仁央宗姐弟俩回到家里,给家人带了在学校劳动课制作的小型陶艺动物当作礼物。如今,两个孩子已经完全融入校园生活,即将继续升学。看着穿着校服、变得自信的孩子,觉琼流下了激动的眼泪。 就这样,次仁拉姆一次次向家长证明,进入特殊教育学校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习,还可以学得很好,读特殊教育学校是残障孩子改变命运的重要出路之一。 将近十年,一切都大不相同了:家长从原来抱有疑虑到现在感恩学校教育和国家政策;学生从入校时的内向孤僻变得开朗活泼;教师从翻山越岭寻找孩子来上学,变成家长主动带孩子到学校报名。 用爱融化“碍”的坚冰 特殊教育的难度不言而喻。一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较差,对陌生的环境不适应,次仁拉姆和学校教师常常需要耐心地教他们吃饭、穿衣,甚至还要在生活中担任家长的角色,给孩子们喂饭、洗澡、洗衣服。 “生活中有太多因素困扰着残障孩子的成长,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不仅要付出无私的爱,更要通过专业的教育干预,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,看到人生无限的可能性。”次仁拉姆说。 学校的第一届学生是从那曲地区各地招募而来,年龄跨度很大,最小的7岁,最大的已经16岁。这些年龄大小不一的孩子们又分为视力障碍、听力障碍和语言障碍三类,每一类根据残疾的严重程度和年龄又要细分课程内容。 次仁拉姆要求自己全身心融入特殊教育。为了和有语言障碍的学生交流,她自学手语;为了走进视力障碍学生的内心,她蒙上眼和学生一起感知世界;她还带残障学医院看病就诊…… 学校根据学生们的特点以及发展需求,将基础文化知识、职业技能和体育康复等课程进行合理搭配,给每一个孩子制定个性化课程。 学校还逐步建立起“1+3”课程体系,这一体系着眼于不同障碍类型学生的现实发展需求,其中“1”指的是国家规定的课程,“3”指的是培智、视障、听障三组课程。同时,学校设置的扎念(一种藏族乐器)弹奏、书法、缝纫、卡垫制作、烘焙、陶艺等课程深受孩子们欢迎。 次仁拉姆说:“个性化课程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,这些不仅靠我们的工作专业性,还要靠我们对孩子的爱来支撑,通过爱的关心照顾,尽可能消除孩子们融入社会的障碍。” 年入学的女孩桑吉桑姆来自嘉黎县,是一位聋哑学生,通过缝纫班的学习,她掌握了缝纫的一些技巧。利用课余时间,她给妈妈缝制了一件蓝色的藏装,想送给母亲当礼物。 看到次仁拉姆过来,桑吉桑姆用手语问:“怎么样校长,这件衣服好看吗?是做给我妈妈的。” “她的神情既温暖又自信,我感觉自己也收到了一份暖心治愈的礼物。”次仁拉姆说。 一部分无法入校读书的重度残障儿童,也是特殊教育的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