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3/5/15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
中国自古就有“学而优则仕”的传统,无论是孔夫子时代的“觚不觚”还是今天仍然火爆的“公务员”热,都是一脉相承的。众所周知,今天的公务员“逢进必考”,却也有国考省考、选调、遴选三途,而在明代,要想成为一名“公务员”,可以有九种方法,但晋升起来亦是难上加难,甚至在相当程度上要靠运气。

第一种叫“科甲正途”,也就是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举人、进士,也就自然有了做官的资格,从这条途径中出身的官员,举人如经过吏部“大挑”,起步就是八九品,约相当于今天的实职正科,基本要博士学历才能授予,可见其含金量,难怪范进高兴得要发疯;进士就更了不得,运气不佳也是个七品县令,妥妥的实职正处,还是地方一把手,含金量极高。从发展上看,举人很难爬到知府也就是正厅行列,更多是在县丞也就是实职副处岗位上退休,能如海瑞般做到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(监委主任)正部级干部的,可谓是少之又少。而进士出身者,哪怕是蹉跎一生,也能混个知府正厅级保底,多半能上升到三司副省一级,其前途可谓天壤之别。

第二种叫“开国元勋”,也就是跟着朱元璋闹革命的,属于非常态,投入极高,回报极大,但这些:开国辅运”者多半都会被附送一张“地府一日游”单程票,倒是保着朱棣“奉天靖难”的功臣们大多善终,收益更高。

第三种叫“荐举入仕”,多是在开国时期,当时明朝初建,上上下下都缺干部,所以很多人通过在朝大臣的保举就能入仕为官,很多人起点还超高,官至尚书者亦为数不少,但这种方式毕竟“恩出于下”,只是皇帝为了应付局面的应急措施,所以在永乐以后就逐渐荒废,所荐举者亦不受重视。

第四种叫“监生历事”,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全面掌握国家赋税田亩情况,曾经在国子监培养了一大批兼职技术人才,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“田亩普查”就是在他们手中完成的,究其特色,很像今天的“选调生”。监生们最初的成长空间很大,甚至超过科举正途,但随着明廷皇权的不断收缩,地方治理日益由绅权包办,监生无处可去,加之后期过滥过多,自然逐渐式微。

第五种叫“吏员出身”,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今天的公务员考试其实是古代的吏员考试,比如中央有六部九卿,县里有六房三班,但六部尚书官至二品,而六房三班班头却是无品无级,换言之,今天的很多县政府内设机构在明代都是“不入流”的,都是由吏员操持。可以说,吏员从事着大量基层工作,但其晋升前途却十分渺茫,甚至不如监生,故其办事操守很成问题,顾炎武所论“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
第六种叫“特长入仕”,如钦天监、太医院等纯技术部门,一般官员很难胜任,故多由内部推选产生甚至是父死子继,这点有点像今天的事业单位遴选,要达到一定级别才行。同样,这类干部古今都存在转任难的问题,多半只能在一条线、业务口上埋头发展。

第七种叫“恩荫入仕”,在明代,如果你的父祖立有大功或官位较高,按理说是可以选一子“恩荫”个一官半职的,其间大概是降四级叙用,如正一品可荫一子为正五品衔,约为正国级实职到副厅级待遇这么个差距;五品官就只能按九品恩荫了,也就是说副厅以下是没有资格走“恩荫”之路的。当然,这一规定虽然存在,但明代并未真正执行,其所恩荫之职多为锦衣卫千户、百户一类,要想有所作为,也得去参加科举考试才行。

第八种是“投笔从戎”,要是读书实在不行,还可以从军报国,走军功升迁之路,如明末大将满桂从小练习骑射,入伍后以军功先后任总旗、百户、守备。自万历四十七年(年)辽事危机后,逐渐崭露头角,历任游击、参将,直至二品总兵挂武经略衔,全权负责保卫北京,可谓异数。当然,走这条路的风险实在是忒大,要先保证能砍人而不被人砍。

第九种是“纳捐入仕”,所谓“纳捐”,顾名思义,就是买官,这种操作大都是王朝为解决财政危机而出的下策,但不得不说,很多商人就爱这个,要不然按照礼法,他们是不能盖大房子、穿好衣服、纳妾的,否则就是违制。但无论如何,花钱买来的官肯定还要想把钱挣回来,其腐败风险度远超一般官员。

至于职位调整,古今都是要经过“民主考察”的,很意外吧?明代皇帝也不能“一言堂”。具体而言,内阁大学士、各部尚书需要经廷推,当然,也有极少数特例是奉特旨的,但这种人往往被人瞧不起,很难开展工作,如嘉靖朝张璁。二三品官是由吏部会同三品以上廷推,而各部的中层是由部内自己部推。在外官惟督抚廷推,九卿共之,吏部主之。布政使、按察使等副省级职位由三品以上官员会举,其他职务大都是由督抚保举、吏部审核,所以,海瑞之所以能成为异数,关键是前后几任督抚都很赏识他,包括胡宗宪。

要说选官有没有舞弊呢?明代肯定是有,特别是中高层,历届吏部尚书不胜其扰,最终,万历朝吏部尚书李戴及其继任者孙丕扬想了个好办法,就是将具备任职资格的干部名单写成一张张纸条,到时由吏部尚书大人亲自拈阄,如此一来,竟然真的摆平了各方势力,此招数后来亦屡试不爽,甚至崇祯皇帝挑选大学士都用这招,当然,皇帝这么干不能叫拈阄,而叫“枚卜”,听起来顿觉高大上。直到清代以至今日,人们还是很喜欢这一招,最有名的就是选达赖喇嘛和班禅的“转世灵童”的“金瓶掣签”制度,最近一次是在年11月29日,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批准,认定十世班禅大师的转世灵童为嘉黎县的坚赞诺布,随后,国务院批准坚赞诺布继任为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。

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jialixzx.com/jlxfc/28155.html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